首页
搜索 搜索

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意义与途径

大江网-信息日报     2023-08-26 06:32:32

吕斐宜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

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,在短短三十多年里经历了起步、推广、发展三大过程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一、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意义

教育部《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》和教育部、卫生部、共青团中央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》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,即“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”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”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”“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”。

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。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,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,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、早期干预、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。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、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属干预和矫治,常常耗时较多,而学校咨询工作人员本身数量有限,影响面也有限。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尽管是面对全体学生的,但不具备系统性和连续性。课堂教学具有问题预防、早期干预和发展指导多项功能,如果开展比较得力,不仅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,也可有效减少需要干预的严重问题的数量,使咨询工作人员摆脱奔波劳碌的处境。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治本之策,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诸多途径中处于“重中之重”的地位。

目前,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差异较大,造成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定位、教学内容、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诸方面存在问题,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,厘清这些问题,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。

二、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途径

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因素很多,主要有课程定位、教学内容、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。

(一)课程定位

一门课程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,首先要弄清课程的性质、任务、目的和授课对象等问题,要使本课程从其他课程中区分出来,要有自身的特色,要对学生起到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,即解决课程的定位问题。教育部《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》指出,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,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,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,解析心理异常现象。其中将心理健康意识放在了首位,应该说这一定位极其准确。对个体来说,自觉完善心理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任务,而是一辈子的事。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,不是在课堂上就能讲授完的,只有当大学生真正具备了心理健康意识,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积极主动地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,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有效地自我调整或自觉求助。也就是说,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应该贯穿课程始终,在此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方法途径等。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授之以“渔”而不是授之以“鱼”。

应该说各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,但是,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,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,我们不能够在各个年级都开设这样一门课程。那么,在哪个年级开设最能发挥课程的最大效应呢?研究显示,入校新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群体,他们离开熟悉的故土,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,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期,最需要外界指点和帮助,心理健康教育如同“及时雨”,起到滋润心田的作用。如果能够真正将心理健康课程开好,使学生在大一阶段树立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,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,那么,在大学高年级遇到问题时,他们就会坦然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,也会自觉参与心理健康讲座,或参加其他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,主动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。由此可见,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最合适。

(二)教学内容

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,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技能和本领,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,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,更加快乐地生活,直接触及学生的“心灵”,所以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。通过各高校这些年来对大学生心理的广泛调查研究,一般认为,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:人际交往问题、学习问题、情绪问题、恋爱与性问题、自我问题和生涯规划问题。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,自然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。所以,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目前不存在很大的分歧,只是由于教育部要求《大学生就业指导》课程作为各高校的必修课,同时加大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,针对各年级的学生分别讲授不同内容。为了避免重复教学,生涯规划内容不应该再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。

(三)队伍建设

教育部颁布的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(试行)》中指出:“要通过专、兼、聘等多种形式,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,专兼结合、专业互补、相对稳定、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。”各高校应该根据这一要求,建立一支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,这支队伍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,而不必另外组织教学队伍。学校应对这支队伍进行有计划的滚动培训,同时,落实编制、报酬、工作量、职称评定等问题,使他们安心工作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

(四)教学方法

在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不断摸索下,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内容体系,实践证明,这些理论是科学的,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的。但是,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同样的内容由一些同样认真负责的老师讲授,教学效果大相径庭,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。

由于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,所以,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,切忌为了达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“满堂灌”和“一言堂”。调查显示,52%的学生喜欢案例教学,25%的学生喜欢各种专题讨论,15%的学生喜欢行为训练。有的高校采用讲授、测试、录像教学、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、讨论、演讲、辩论、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式,得到学生高度评价。有的高校在实践中总结出“1+5”教学法,即“课堂讲授+新概念作业+心理影片+心理测试+网上辅导+学年论文”教学法,学生评价优秀,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。

课堂上积极的师生互动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,互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让他们带着自身的实际问题进入到教学过程之中,学生不仅获得知识,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,在教师的指引下,共同讨论问题,研究知识,从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,教师要勇于创新,要针对学生的特点,不断调整教学方法,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,重视学生个体经验,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。

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,而是实际应用课,不是说教课,而是师生互动课。“不太像上课”的教学方式最受学生青睐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,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,允许教师大胆尝试,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摸索出一套最有效的、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教学方法。

参考文献:

[1]江光荣.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[M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1.11.

[2]万书玉.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调查[J].青年教育研究,2023(6)

[3]王丽敏.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[J].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,2021,(2)

作者简介:

吕斐宜,女,湖北鄂州人,硕士研究生,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、心理健康教育。

X 关闭

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

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

太平洋美容 网 版 权 所 有 ,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
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,仅供用户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Copyright © 2021 by www.meirong.eej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